情緒快到臨界點?心理師傳授「情緒容器」四招 化解負能量!
【健康醫療網/編輯部整理】厭世貓問:「為什麼有些人從不失態?」德國哲學家康德(Kant)回:「大海之所以偉大,是因為它除了美麗、壯闊、寬廣,還有一種自我淨化的功能。」
每個人大腦中 都有情緒容器
負面情緒看不見摸不著,可是一旦出現了,就肯定能被我們感覺到。
不知道是什麼時候,厭世貓忽然就產生了情緒波動,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,自己的情緒忽然又穩定了下來。
心理師告訴厭世貓,負面情緒因外部刺激而產生,但因為個體存在差異,即便是同一個刺激源,不同個體出現的負面情緒也是不同的。
「負面情緒不是我們能選擇的。」心理師說。厭世貓想, 這就像自己的大腦中有一個按鈕,當刺激發生時,這個按鈕被快速地按下去,然後「砰」的一聲,他的大腦就被負面情緒占據了。
心理師與厭世貓對話 探討情緒控制的奧祕
厭世貓問心理師:「有時候,我感覺到自己的負面情緒, 但我能將負面情緒壓抑住,不讓自己做出格的舉動。可是有時候,我又會被負面情緒弄到崩潰。這是為什麼呢?」
心理師告訴厭世貓,這是因為我們有理智存在。然而, 我們被極端的負面情緒影響時,就會做出很多不正常的行為, 例如:在人群中失態、和上司爭吵、和朋友翻臉。
厭世貓問:「這時候,我們的理智去哪裡了呢?」
為了解答厭世貓的問題,心理師提出了一個概念─「情緒容器」。
心理師說,我們的負面情緒是在瞬間產生的,但不一定會在瞬間爆發。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一個看不見的情緒容器, 我們的負面情緒會在何時爆發,就是由這個情緒容器決定的。
我們的負面情緒都會被裝入情緒容器,而情緒容器也有容量的上限,即負面情緒爆發的臨界點。此時,我們只要稍微受一點刺激,再產生一點負面情緒,就會讓負面情緒衝破臨界點、不受控制地爆發。
心理師說,人的理智控制著情緒容器的上限,決定了負面情緒爆發臨界點的高低。較理智的人並不是沒有負面情緒, 他們只是不容易情緒失控而已。
較理智的人,在負面情緒到達爆發臨界點之前,往往能用理性的方法將一些負面情緒釋放出去,但他們也有「理智失靈」的時候。
正視情緒容器 有上限和底線
丈夫下班回到家,進門後把鞋子隨意脫在玄關,結果被妻子數落了幾句。沒想到丈夫竟大發雷霆,對妻子說了很多難聽的話。
不過是被妻子數落了幾句,丈夫卻如此失去理智地發脾氣,這顯然不是由丈夫當時產生的負面情緒導致的,而是因為丈夫在工作和生活中累積了太多的負面情緒,回家的時候已經到達負面情緒爆發的臨界點。此時,因妻子幾句數落產生的一點負面情緒,使累積已久的負面情緒衝破了情緒容器,爆了開來。
我們不會因某一件特定的事就失去理智地鬧情緒,因為我們的理智一直都存在,不過, 我們的負面情緒在情緒容器中不斷累積著,並不停對理智發動著攻擊。
理智不可能完全控制住負面情緒,因為情緒容器不僅有上限,還有底線。心理師說:「所謂情緒容器的底線,就是指他人絕對不能觸碰的東西。這些東西一旦被觸碰,我們的負面情緒就會立即爆發。」
警鈴大作3跡象 代表情緒容器快滿了
心理師說,判斷一個人的情緒容器是否達到臨界點,有三個標準:
1、負面情緒的強度和刺激事件不對稱
為了一點小事就爆發出非常強烈的負面情緒,讓人產生一種疑惑,覺得「就這一點小事,不至於發這麼大的火」。
2、負面情緒爆發的頻率高
在短時間內,我們經常莫名其妙出現負面情緒。
3、負面情緒的不可預測
我們不知道自己因為什麼事情、何時會爆發負面情緒, 給人一種「說著說著就急了」的感覺。
當這三個標準同時滿足時,我們就可以判定自己的情緒容器已到達臨界點。
別讓情緒爆炸 四招化解負能量
厭世貓問:「在覺察到負面情緒問題後,要怎麼做呢?」
心理師告訴厭世貓,最重要的就是嘗試將一些負面情緒釋放出去。我們不可能一次性將情緒容器清空,只能採取一些常規的方法,少量多次釋放負面情緒,具體的方法有以下幾種:
1、傾訴
我們可以找一個彼此信賴並願意傾聽的人,將內心的苦惱向他傾訴,透過訴說來獲得他的積極回應和共鳴,藉機釋放一些負面情緒。
2、運動
做適量的運動,除了可以釋放多巴胺和腦內啡,還能在緊迫狀態下讓緊張的肌肉放鬆下來。
3、正念和冥想
透過正念或冥想,讓被情緒破壞掉的神經系統重新正常工作,進而達到內在的平衡。
4、改變認知
嘗試去了解負面情緒背後隱藏的事件,找出讓自己處於壓抑狀態的原因,然後透過學習和改善行為的方式,有目標地解決問題。
心理師總結說:「情緒容器這個抽象概念的意義,是讓我們時刻關注自己的情緒狀態,在情緒崩潰之前及時採取相應策略,將負面情緒釋放出去。」聽了心理師的總結,厭世貓若有所思說:「我懂了,當我已經意識到負面情緒開始影響我的正常生活時,就需要關注情緒的變化並採取策略,及時釋放負面情緒,不讓情緒容器破損,進而阻止負面情緒爆發。」
本文來源:《厭世貓的自救情緒指南 》,采實文化。
【延伸閱讀】
遭遇「職場霸凌」怎麼辦?要如何調適情緒?諮商心理師帶你了解!
資料來源:健康醫療網 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/readnews.php?id=64338
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!
更多健康資訊:健康醫療網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
記者
Comment ( 0 )
Trackbacks are closed.
No comments ye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