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費者實踐永續海洋保育 就從挑選海鮮做起
台灣雖然四面環海,漁產資源相當豐富,提供市場多元的海鮮選擇。即便如此,FAO(聯合國農糧組織)近年研究報告中提到,全球漁業資源已過度開發,若忽略海洋過漁和汙染的問題,至2050年將面對無魚可捕的困境。然而,聽聞此危機,身為消費者的我們雖然不是前線作業人員,但我們購買水產的選擇卻能影響海洋資源利用的情形。因此,實踐海洋永續第一步,就必須從日常做起—如何正確挑選海鮮。
為了讓海洋資源能夠永續利用,漁業署近幾年積極推動食魚文化,期盼能夠建立國人正確選擇海鮮的知識,除了能夠吃得新鮮,也能確保海鮮資源不會遭到浪費。由消費者自發性正確選擇水產品,進而讓業者也重視海鮮捕撈的過程,提高水產的品質和改善捕撈方式。以下介紹四大挑水產的原則,讓大家能夠挑選到最新鮮的海產。
第一,食用當季當地漁產品
挑選海產的首要條件就是「新鮮」,水產的鮮度不只可以確保食品安全,同時可以確保海產受到較好的對待。雖然進口水產品像是帝王蟹、鮭魚、干貝等水產令人垂涎欲滴,但當季且來自當地的水產品不僅可以確保新鮮品質,避免非法走私或是過期的冷凍貨,減少碳足跡能更加環保,還能支持國產漁業發展。
第二、選擇產品標章認證水產
理解一項海產從海上到漁市的歷程,除了可以向商家詢問外,也可以參考產品包裝上是否有產銷履歷認證TAP,或是CAS臺灣優良農產品等標誌,透過生產追溯QRcode可以查到農政單位的相關認證,確保產品友善環境且經過官方檢驗合格。
第三、不吃珊瑚礁魚等特殊魚種
臺灣雖然有豐富的珊瑚礁資源,但是珊瑚礁魚並非適合食用的魚種。在選擇海鮮時,避免選擇魚體呈黃、綠、藍、白等小型魚種。食用珊瑚礁魚不僅會有中毒的風險,其來源可能源自非法捕撈。為保護珊瑚礁生態永續,你我都可以避免食用此類魚種。
第四、優先選擇小型魚種
為維護海洋生態鏈永續循環,不斷捕撈大型魚種可能導致生態失衡,且像鯨魚、鯊魚、旗魚、鮪魚等食物鏈較高階的掠食性魚種,體內累積的重金屬汙染量較高,因此以減少購買降低對大型魚類捕撈的需求。可以選擇台灣常見的小型魚種,像是沙丁魚、鯖魚等都是可以較快恢復族群數量的種類。或是選擇食物鏈底層的水產,像是文蛤、花枝、九孔等,對環境和健康都較友善的水產。
以上都是選擇水產時的基本食魚觀念,雖然方法並不困難,但其實消費者的「選擇」可以影響漁業產業的捕撈和經營模式。在政府制定相關漁業規範的同時,消費者以行動支持食魚好文化,能夠助海洋永續發展一臂之力,共盡地球公民的責任。
記者
Comment ( 0 )
Trackbacks are closed.
No comments yet.